聖地介紹
1. 印度八蚌智慧林
八蚌的意思大致上來說是指『人的潛力在這裡被開發』或是『財富集中、人傑地靈』的意思;1975年,現住於印度比爾區,來自德格和蘘謙的信眾,供養了一塊松樹林保護區的森林土地給廣定大司徒巴,這塊土地位於印度北方,喜馬拉雅山脈下的丘陵地帶;廣定大司徒巴在這裡創建了八蚌智慧林,並成為他在西康八蚌寺之外的主要法座。八蚌智慧林由廣定大司徒巴親自設計規劃,遵循古代地理科學的觀念,以現代建築材料建築,但保持傳統西藏建築的風格和形式,同時表存及發揚八蚌寺的藝術傳承。這個地方距離最近的城鎮還有數公里遠,能夠保持寧靜但又不遠離人群。
八蚌智慧林共250間僧舍,可提供500名僧眾住宿;有三座大殿及六座佛堂,具備傳統及現代寺院所應有的相關設施;同時還有供男出家眾、女出家眾及一般信眾閉關用的中心及小屋。
廣定大司徒巴在這裡依照他的理想逐步建造八蚌智慧林:在一般的想像層面,建立一座偉大上師的法座;更深一層的願景,是在這裡展現及保存藏傳佛教的文化和傳承,同時讓智慧林成為教育新一代偉大上師及維繫傳承的場所;最深層的願景,即是建立一個淨土,一個智慧怙主的壇城;而這個理想正在慢慢展現中。
2. 錫克教聖地阿姆利則寺
阿姆利則意為【花蜜池塘】,由錫克教第三代祖師阿馬爾收到印度皇帝御賜一大片封地後開始建造,在第五世阿爾瓊手上1601年終於大功告成,到1802年辛格國王派人將寺門及大小19個圓形寺頂均貼滿金箔裝飾,所以別稱【金廟】,一直以來亦被錫克人尊稱為【上帝之殿】。
聖殿廟頂為一大金圓頂,四角各立一個小金圓頂,彷彿四個金甲武士護衛著頭帶金冠的威嚴帝王,通體鍍滿了100多公斤的黃金;白天在陽光的照耀下,
分外璀璨奪目,夜晚月光和燈光在四周水面交相輝映,顯得波光鄰鄰,水紋中浮出一絲絲令人遐想的神秘氣息。
終日絡繹不絕的錫克教徒聚集在湖邊,有的合掌虔誠禱唸,有的面對聖殿頂禮膜拜,有的下湖沐浴,她們捧著湖水,小心翼翼的擦拭全身,對於錫克教徒而言,無論黑夜或是白天,金廟永遠都是心目中永恆的【上帝之殿】。
3. 北印度宗薩佛學院
西元1981年薩迦法王將比爾鎮整個三英畝半的土地,全部供養給第三世蔣揚欽哲突滇卻吉賈措,當時在仁波切的心中遂生起要恢復宗薩康傑佛學院即將中斷的法脈的心願。
欽哲仁波切認 為自己雖有〝欽哲再世〞的名字,卻無法為佛教做出很大的貢獻。21歲從薩迦佛學院畢業後,在依止各個教派的上師們接受許多灌頂、口傳、開示時,心中常想:「跟我一樣的其他人,雖有學習的時機但沒有好的環境,要是有些順緣,卻又因為沒有合格的堪布而有所缺憾,祖師們常說:『眾生利樂泉源的佛法,要靠講、修來執持,而在講、修二者中又以講說為先為主。』要是能辦一所佛學院,對佛教的住世應該有很大的助益。」於是向上師們請示,上師們說:「你前世的事業是宗薩康傑佛學院,肯定有他的發心和願力,所以你必須恢復宗薩康傑佛學院的教流。」因此,從內心深處生起了要利益佛法和眾生的無私想法。
在尋找堪布時,欽哲仁波切得知前世確吉羅卓的弟子、過去宗薩康傑佛學院畢業的大堪布貢噶旺秋並未死於強權迫害下,仍然在世。欽哲仁波切非常高興,為了要迎請大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來印度,他前後託人捎了三次信到西藏給大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西元1982年年底,大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歷經七個月的艱辛路程,終於到達印度。
見面時,大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自己的感覺,就像見到了自己的上師確吉羅卓那樣,高興萬分、淚流滿面。欽哲仁波切也非常高興的問著:路上辛苦了、身體好不好等關心的話語,並且向大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說:「我一再要你到這兒來,是想要在印度重新恢復前世最主要的事業宗薩康傑佛學院的法脈。」
正如欽哲仁波切的意願般,西元1983年,大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在 錫金-給傑重新開啟了宗薩佛學院的法流,為七位學生教授【入菩薩行論】。藏曆元月15日,在印度東方的錫金大樂林,宗薩佛學院正式重新成立。西元1985年遷校到比爾之後,完全依靠大堪布貢噶旺秋仁波切的恩德,使得現在的學生們能繼續學習。
4. 秋林寺
談起秋林寺,一般人的聯想可能就只是宗薩欽哲仁波切第一部片子"高山上的世界盃"裡遠離世俗塵囂的那所優靜寺廟而已。然而美麗的秋林寺自有它殊勝的背景。
要介紹秋林寺前,先要簡單介紹第十九世紀影響西藏佛教歷史最重要的立美──不分教派運動的三大如太陽般偉大的上師:蔣揚欽哲旺波、蔣貢康楚羅卓泰耶及秋吉德千林巴,其中的秋吉林巴正是由蓮師授記的偉大伏藏師。秋吉林巴眾多的伏藏裡最廣為噶舉弟子所熟悉的就是秋吉林巴參訪噶瑪寺時在一個淨觀中發現由蓮花生大師所伏藏,關於二十一位噶瑪巴的預言。秋吉林巴大師圓寂後的轉世有兩個傳承,一為乃丹秋林傳承(The Lineage of the Neten Choklings),另一為錫給秋林仁波切(The Lineage of the Tsikey Choklings)。此世第四世乃丹秋林仁波切即是電影"密勒日巴"的導演;而此世第四世錫給秋林仁波切是烏金祖古的二兒子(即明就仁波切的二哥),同時也是第三世頂果欽哲仁波切的父親。
秋林寺即是第三世乃丹秋林仁波切於一九五九年離開西藏後,一九六七年在印度的比爾所建立的。秋林寺創建後不久第三世乃丹秋林仁波切即圓寂於此,此世第四世的乃丹秋林仁波切出生於一九七三年,隨後由他的根本上師前世頂果欽哲仁波切及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認證為第三世乃丹秋林仁波切的轉世。秋林寺現在由兩位主要的仁波切掌管,一位是第四世乃丹秋林仁波切,另一位是第三世乃丹秋林仁波切的大兒子──烏金土嘉仁波切;這兩位仁波切都在"高山上的足球盃"一片裡露過面喔。
5. 蓮花湖
蓮花生大士,是藏傳佛教的始祖,也是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為了利益一切眾生,在人間的化身。約在一千多年前,蓮花生大士投生於印度東北方,當他修證成就之後,在閉關修行之地,留下多處聖蹟。聖地的緣起與當地一位國王的女兒,曼達拉娃公主有甚深的因緣,她後來成為蓮花生大士的兩位佛母之一。
當她仍是公主時,即堅志修行,雖然有很 多鄰國王子前來求親,但公主道心堅固,立志終身不婚,專意修行。當時已經是大成就者的蓮花生大士,知道公主的心志,於是前來度化她,後來公主就在這山洞中,在蓮花生大士的指導下,修證成就。其實,蓮花生大士真正要度化的,是公主的父親─國之王。如此他也就可以連帶的度化這個國家的國民。
公主與蓮花生大士在山洞中同修的消息終於被傳揚開來。國王知道後非常生氣,女兒原本說一心想要修行,如今卻和人做出如此不堪之事!於是命人把公主強行帶走,關在鄰近蓮花湖的一個小山洞內。不料,這時公主已然修行成就,為了表明心志,堅決修行,力抗國王侍衛,緊抱石壁,就在山洞岩壁上留下一個手掌印,而成為蓮花湖的聖蹟之一。
不知道公主拜蓮花生大士為師、進而修行成就的國王,一方面,將公主另行遣送拘禁在王城內(鄰近蓮花湖約一小時車程的小城市,今日建有一座小紀念祠堂)。另一方面,又命人捆綁住蓮花生大士,決心要將他火焚燒死。燒了七天七夜仍濃煙密佈,蓮花生大士當下示現了神通,化現出一座一箭程寬度的湖泊,湖中有一八歲男童雙跏趺端坐蓮花上,而成為今日景緻清幽、名聞世界的「蓮花湖」聖地。而國王,終於也知道蓮花生大士是一個有修有證的大成就者,皈依成為佛弟子,終身奉行佛法。
6. 達蘭莎拉
達蘭薩拉(Dharmsāla)位於印度北方喜瑪偕爾邦(Himachal Pardesh)的西北山區。背靠終年冰雪覆蓋的喜瑪拉雅山脈,全區為山谷、河川、農田、以及茶園所點綴,距離印度首府新德里約十二小時的車程。
在西藏正教領袖達賴喇嘛及西藏流亡政府遷居之後,達蘭薩拉成為了西藏的另一個政治、文化中心。因此,達蘭薩拉時常以「小拉薩」聞名於世;在中文語境中,達蘭薩拉往往是西藏流亡政府的代名詞。
因為有了「小拉薩」的外號,達蘭薩拉的濃厚西藏色彩,使當地成為了重要的旅遊熱點,令當地的酒店及餐廳經常爆滿,造成強烈的旅遊及商業需求。
達蘭薩拉聞名於世的歷史並不長,1848年達蘭薩拉隨同印度次大陸的其他地方一起被英國吞併,當時有許多英國將領十分喜愛達蘭沙拉的森林,而達蘭薩拉也漸漸成為印度人夏季的避暑聖地。同時達蘭薩拉亦成為印度崗拉縣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心。
1959年,十四世達賴喇嘛在反對中國統治的自由抗暴運動中離開西藏前往印度,印度總理尼赫魯允許達賴喇嘛及其人民於次年(1960年)在達蘭薩拉建立流 亡政府。數以千計的流亡藏人因此遷入達蘭薩拉,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生活在上達蘭薩拉(Upper Dharamsala,又稱McLeod Ganj)的地方,並建立了廟宇和學校,而且得到印度政府給予他們免稅等一系列優惠待遇。
喜瑪拉雅山區涼爽而濕潤的氣溫,產生了達蘭薩拉獨特的四季分明的氣候。達蘭薩拉盛產大米、小麥、綠茶等農作物。在植物方面則有茂密的松樹、喜瑪拉雅橡木、杜鵑等…
達蘭薩拉的冬天,因喜瑪拉雅季風,氣候乾燥而寒冷﹔夏季卻是達蘭薩拉的雨季,潮濕而悶熱的氣溫持續三個月左右。因此,春、秋二季為造訪達蘭薩拉的最佳時節,此時氣候不冷亦不熱,是十方信徒及各地遊客休閒旅遊、觀光朝佛的最佳時機。
達蘭薩拉主要分為上下二部,下達蘭沙拉為海拔1250公尺的Kotwail Bazaar;而上達蘭沙拉地區約海拔1800公尺,稱為「麥羅干吉」 。麥羅干吉距離Kotwail azaar巴士車程約九公里左右,搭乘計程車約四公里。稱為麥羅干吉的上達蘭薩拉,也是達賴喇嘛的寢宮及大乘法苑寺的所在地。